西风染暮秋,金柿缀枝头,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改革的实操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泰安一中新校区语文组于2020年11月3-11月5号组织开展了学科示范课暨青年教师比赛课活动。本次公开课活动分为“青年教师比赛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
老教师示范引领 稳步提升
徐翠菊老师《登泰山记》
郎利杰老师《记叙文写作》
青年教师一展风采 初显锋芒
杨立芹老师执教的比赛课《声声慢》以学生活动贯穿始终,通过“比较诵读”、“意象探究”及“表达与写作”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教授学生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引导学生在诵读品悟中加深了对我国古典诗词文化价值的理解。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吴海鹏老师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用音乐《懂你》和短视频《妈妈,对不起》导入,奠定了本节课“感恩”与“温情”的感情基调。赏析并学习作者描写母爱的多种手法,让学生对照自己“读懂母爱”为话题的小作文,查找不足,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当堂修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李昕老师执教的小说《百合花》以一个现代版的军民融合的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因本课置于“青春的价值”这一单元,而小说的主人公确也洋溢着青春美、生命美,通过对人物形象由浅入深、由淡而浓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小通讯员”的人情美、人性美;本文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战争小说,本堂课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篇小说与同时期战争小说相比在英雄塑造方面的独特之处,进而带领学生感受茹志鹃笔下的普通人的不凡之举、伟大牺牲,最后以视频音乐《祖国不会忘记》收束,在历数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过程里呼唤学生的共鸣,进而呼吁学生以发挥自己光热的方式铭记并继承先烈的精神。
李倩老师的《沁园春长沙》,激情昂扬,热情洋溢。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带大家领略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春豪情。引导大家树立远大志向,描绘属于自己的奋斗人生。
吕婷婷老师《短歌行》一课,师生以“读”为线索共同解读曹操思想,谈诗歌,论曹操,让人耳目一新。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学生活动占时超过一半,以学生为主体,分小组自主讨论解读整篇诗歌,每个小组并派出汇报员有讲解、有板书、有补充。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是放任自流,而要因势利导,把文章向纵深发展,有学生的理解,又有教师的生成、理论的提升。同时在处理学生学习方式上有创新,运用了微课、音频等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
刘杰老师以曹操的角色开启文本解读之路,教师与曹操角色的相互转换不断推进课堂的节奏,串联组织起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知文本,拟写标题,分析典故,体味情怀,同时借助拓展材料,深刻体会曹操在诗歌中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与诗歌相遇,在曹操生命苦短的自觉中感受蓬勃的生命意志。整堂课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变化,让课堂更有趣味,更具深度。
王维老师这节课通过吟咏诗韵,结合已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让同学们于诵读中感知诗人情感的细致变化;借助类文精读环节,加深了学生们对思乡诗所含内容及解读方法的认识。而言为心声,手写乡思环节既让学生们感悟到的思乡情有了升华,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整堂课书声琅琅,线索清晰,诗韵悠然。
黄宁宁老师执教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整节课以“4+5+6=1”为设计思路,从4个动词,5个意象,6个譬如,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的细节描写,于品析景物描写中去领悟作者的感情以及状态变化,同时去揣摩景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观教育。而这里的“=1”,无非是告诉学生:其实这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自己。为此,每一个人,面对未来,好好儿活,活出尊严,活出精彩!因为生命就是这样,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一样,在人生旅途,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更加充实而饱满的幸福。
课后,泰安一中新校区语文备课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坦诚交流,及时讨论、反思、总结和引领,群策群力,共享课堂教学智慧,落实了教学实践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其中,郎利杰老师、徐翠菊老师的示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多年来积淀的个人教学经验、随机的应变调整策略,以及在课堂上对于知识娴熟的驾驭能力,都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和平台;青年教师的比赛课理念新、功底实、创新性强、以生为本、优质高效,与老教师一起进步,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
|